人民日報談祠堂:參天之樹必有其根 二維碼
5620
來源:本文摘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摘要:“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宗祠仿佛家族的圣殿,記錄著家族的榮耀與傳統(tǒng)。那些做人的道理、持家的傳統(tǒng),那些崇尚“忠孝節(jié)義”的家風家訓,在全國各地的古祠堂里,以一種古老的方式流傳下來,如同中華民族的血脈,生生不息。 廣東南灣村麥氏宗祠:開枝散葉憶南遷 下著雨的午后,在麻石巷穿越光陰,梅雨季節(jié)濃烈的潮氣裹挾著故人故事從歷史深處而來。 廣州城東、珠江之濱,緊鄰黃埔古港和我國四大海神廟之一南海神廟的,是南灣古村。 唐代古運河繞村而過,百年老秋楓、老榕樹在村間麻石古道旁郁郁蔥蔥。村中灰墨色的古巷里,一塊牌匾曾經驚動了國內不少專家,老宅橫額“初泰麥公祠”,這是李鴻章手跡。說起來這是有一段故事的,牌匾的主人麥子堅是光緒年間御前侍衛(wèi),二品大員,曾給慈禧醫(yī)好了病,后來又在李鴻章手下辦洋務,因此有了李中堂親書牌匾的殊榮。 南灣的旺族正是麥姓。麥氏宗祠是南灣最古老的祠堂,名“序睦堂”,面積638平方米,初建年代不詳,清道光辛卯年重修,為三進石腳青磚馬頭墻建筑。祠內雕梁畫棟,壁畫有30多幅,還有不少的屏風、對聯等。 作為中原漢民族南遷開枝散葉之地,嶺南好修祠堂,幾乎村村有祠堂。建祠堂共祭祖,成為宗族百世得以相聯的紐帶。就像南灣村中,即便都是麥姓,大宗有大祠堂,各支派還有小祠堂。保存下來的歷史文化古跡除了麥氏宗祠,還有初泰麥公祠、敬祖麥公祠等。 祠堂肯定是村中最堂皇的建筑,建筑的細節(jié)透露出家族實力。踏進麥氏宗祠,引人注目的是客廳天井石階的7塊花崗石,每一塊竟然長達6丈。專家說,看這些長石就知道這個族群非富即貴——因為在當時采集和運輸這樣長度的花崗石沒有實力是辦不到的。 麥氏大宗祠門前有石鼓,這也不尋常。這里的老人告訴我,其實這不叫“石鼓”而叫“面子”。石鼓基座上往往雕刻上蜜蜂和獼猴、雀鳥和梅花鹿等圖案,寓意“封侯”“爵祿”——封侯、爵祿對漢民族的家族來講果然“很有面子”。 哪種家族祠堂門口可樹“面子”?一種說法是凡外出做官的族人回鄉(xiāng)才可以在祠堂門口立兩面石鼓;另一說是凡立石鼓者,族人中必然是出了舉人的。 南灣自然要稱“詩書人家”了,至今村人仍引以為傲。“當時讀書不用交學費,都是太公給的。所以這里出了好多讀書人?!蹦蠟炒逯欣先思艺f。 無論走到哪里,祖先的風姿遺訓已經深植于南遷漢民族內心,宗祠成為他們的精神家園。南灣村,每天總有幾個老人家仍然默默坐在古老祠堂的圍墻內,守望著祖先留下來的建筑,看家族輝煌的歷史和離奇的掌故在光陰間游移。 安徽歙縣許村古祠群:忠孝節(jié)義繼世長 安徽歙縣3785處地表文物中,共有大小祠堂200余座。許村有一個集“忠孝節(jié)義”于一體的許氏古祠群。 位于許村北部的大邦伯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坐西朝東,三進五開間,外加一門樓,面闊18米,進深60米,占地面積1080平方米。 公元1357年,朱元璋率軍經宣州至徽州,因軍備糧餉匱乏,難以推進,這時富甲一方的許伯升攜兄弟五人,盡賣田產、傾其積蓄資助朱元璋。明朝建國后,許伯升任福建汀州知府。他廉潔奉公,行惠為民,百姓稱之為“青天知府”。大邦伯祠是其長子許都福為了紀念許伯升,仿照福建汀州知府衙門而建造,所以又稱“官廳”。 在大邦伯祠同一條古街上有一座盡顯“孝”道的“大墓祠”,又名郭懸第。明洪武十九年(1387),許伯升病故于福建汀州住所。其三子許美祖將其靈柩運回徽州,安葬于家鄉(xiāng)許村的大墓山,并在墓側結廬而居,守孝三年,后此支就以“大墓”命名。此古祠詮釋了“百善孝為先”的美德。 經大墓祠不足百步就來到了“觀察第”。祠坐北朝南,三進三開間。古祠西側,有一道邊門稱為“墻里門”, 看上去毫不起眼,背后卻有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故事。有一位胡氏女子18歲時便嫁與許家,兩年后丈夫不幸病逝,而此時的她已有了身孕,便在家里專心撫養(yǎng)孩子,把孩子培養(yǎng)成進士,最后做了觀察使。為了守節(jié),這個女人一輩子都沒出過家門。臨終時,她只留下兩句遺言:第一,不要建牌坊;第二,把家里后院墻拆了,讓村民到這口古井取水喝。此井名為福泉井,水質甘甜,冬暖夏涼,水位久干不涸,村民飲用至今?;罩菖说膱匀绦愿窨淘诹诉@座古祠的一磚一瓦上。 沿著一條悠長青石古道向南走至村口處是“大宅祠”。宋時,西夏入侵,宋戰(zhàn)敗。這時許村大宅門一富商許克復站出來,愿為朝廷分憂,資助軍餉,后宋軍勝,宋仁宗為嘉其義舉,欽賜許克復為“大宅世家”。 這些古祠不僅是徽州古建筑的濃縮典范,也是歙縣許氏家族的精神瑰寶。正是有了這些“忠孝節(jié)義”之舉,潛移默化地熏陶著整個許氏家族,形成了詩書傳家、尊師重教的家風。 山西常平關帝祖祠:后人至今說仁勇 車行運城環(huán)城高速,窗外油菜花染遍沃野。隱約之間,一尊塑像突然闖入視野,聳立山前,絕倫逸群。這就是全世界最高的關帝像,高達80米,關公左手拈須,右手提刀,甚是威嚴??匆婈P帝像,常平也就到了。位于山西運城市西南的常平村,是關公故里。村里有座關帝祖祠,人稱“家廟”。 解州關帝廟文管所副所長傅文元介紹,這座廟宇原是關羽的故宅,關羽從出生到避禍出逃之前一直生活于此。他歿后,當地人及后裔為紀念關羽及他的祖輩三代便在此建造了一座祠堂,故是當今紀念關羽最早的祠堂,同時也是世界上關公文化最早的發(fā)源地和集散地,距今已1800余年。后來隨著歷代封建帝王對關羽逐級追封,世人對他更加崇拜和敬仰,廟堂也隨之擴建,到了明清形成現今之規(guī)模。廟內現存建筑亦多為清代重修。 常平關帝祖祠南依中條山,北臨鹽湖,依山傍水,建筑布局“前朝后寢”,廟內的金代磚塔、圣祖殿、娘娘殿在世界所有關帝廟中絕無僅有,堪稱“三絕”。 步入山門,明朝正德年間建造的“關王故里”石牌坊映入眼簾,蟠龍雕柱,銅獅拱衛(wèi),清而不寒,簡而不陋,距今已有460 余年。走進祖祠,有一座八角七層磚塔,是為祖宅塔。相傳,塔下原是一口水井。關羽秉性剛烈,又好抱打不平。關羽斬殺當地惡霸呂熊及其幫兇后,遭官府通緝,并要株連九族,滿門抄斬。姓關的人家為免遭毒手,紛紛背井離鄉(xiāng)。這也就是關公故里在常平,常平卻無關姓的原因。 關羽父母年邁出逃不便,情急之下雙雙投井自盡。后人為了祭奠關羽雙親,便在井上修建了磚塔。 祖祠有一棵百年古桑,人們稱之為“五世同堂”桑。據介紹,祖祠內供奉關家五代人,而桑樹的根部就有五根碗口粗細的根莖裸露于地面,樹干也分為五支,向上生長。 清明前夕,在距離常平不遠的西古村,關羽第六十九世孫關豐師備好了香表、水果、花饃等祭品,更不忘叮囑鑼鼓隊提早操練熱身?!懊磕昵迕?,關氏后裔都要去安邑、常平、西古三個地方,分別祭祀始祖關龍逄、圣祖關羽、先祖關郎,祭祀祖先不是因為他是什么神人,主要是為了傳承忠義仁勇的精神,傳承‘讀好書、說好話、做好人、行好事’的家訓。” 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聚族于斯被恩榮 走近福建上杭稔田鄉(xiāng)官田村河谷盆地,只見四面環(huán)山疊翠,黃潭河蜿蜒而過,占地5600平方米的“客家第一祠”李氏大宗祠即坐落于此。 “李氏大宗祠始建于1836年,由李氏后裔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公所建?!崩钍洗笞陟艄芪瘯魅卫铋L增介紹,李火德來自隴西望族,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十八代裔孫。到李火德的父親李珠這一代時,時值客家先民大舉南遷,李珠舉家從江西石城遷居寧化石壁。后來李火德沿著寬闊的汀江來到上杭豐朗,開始了他的獨立人生。 “得聚族于斯,始分祭于墳塋,繼合食于廟宇,即尊祖、敬宗、修族一舉而三善矣。”祠譜上的這段記載,說的正是宗祠的三大主要功能。整個祠堂有104間客房、26間客廳、3棟大廳,分封各地宗支脈系房號,祭祖時提供給遠地裔孫食宿。 步入李氏大宗祠,一座古典式廟堂映入眼簾。正中大門用灰青條石和石板砌成,形如牌坊,一塊長方形石板上刻著“恩榮”二字,是清道光皇帝念火德公為人敦厚善良,家族興旺,德善之行有口皆碑而特加恩賜的。大門口正中地面上還有一幅用小鵝卵石砌成的八卦圖,任何人從八卦圖起步,進入大門,必定是左腳先入門檻,令人稱奇。 除了正大門,祠堂還有四座孔門,三方兩圓的大門一字排開,有疏通人流的功用,也寓意著廣納五洲子孫的含義。祠堂坐落在千畝平川的田園中間,與周邊稻田一起,形同一張大網上的“蜘蛛”,故該祠堂被稱為“蜘蛛結網”型,寓意著四通八達、聯結天下。 邁入正大門,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廳墻壁上“忠孝廉節(jié)”四個大字,相傳是南宋宰相文天祥的遺墨,以此作為李氏家訓,意在教育子孫后代,不管為官為民都要廉潔奉公、忠孝仁愛。 中廳的屏風上,刻有明代上杭儒學教諭季遠撰寫的《李氏火德翁傳》,這是一篇極其珍貴的歷史資料。正廳中央墻上安有神牌,神牌前安放了火德公石像,上空懸掛著“惇敘堂”三個大字。祠內11對大圓石柱柱柱有聯。 “宗祠建筑和客家農舍為一爐,集土坯墻與青磚墻為一體。”李長增表示,氣勢恢宏、莊嚴肅穆的李氏大宗祠,既有鮮明的南方民居特色,又充分體現了客家宗法制度的建筑藝術。 參天之樹 必有其根 清明時節(jié),祭祀先祖,緬懷故人,從古至今,歲歲年年,我們從未曾忘記過去、忘記我們從哪里來?!皡⑻熘畼洌赜衅涓?;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宗祠仿佛家族的圣殿,記錄著家族的榮耀與傳統(tǒng)。那些做人的道理、持家的傳統(tǒng),那些崇尚“忠孝節(jié)義”的家風家訓,在全國各地的古祠堂里,以一種古老的方式流傳下來,如同中華民族的血脈,生生不息…… 祠廟祭祖的形式,起于宋代。南宋朱熹以《家禮》立祠堂之制,此時的祠堂仍受到等級限制,不得僭越。到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許民間皆得聯宗立廟”,準許庶民在冬至日祭祀始祖。民間祠堂的發(fā)展由此進入了繁榮期。 朱熹提倡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祠堂交織著族權與神權,主祭稱宗子,管理全族事務稱宗長。祠堂內按照輩分先后擺放祖先靈位。祭祖開會外,宗祠還開辦私塾、義塾,教育宗族子弟、傳承禮俗。 祠堂門前設聚星池,一為風水,二為防火救災。有些祠堂門前設有照壁,并為取得功名的族人設立旗桿石,以資彰顯并激勵后輩。 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延續(xù)血親紐帶,起著維系家族、氏族、宗族穩(wěn)定的作用,凝聚宗族內部的力量。各地祠堂里,能表現這種作用的實物很多,如族譜家譜、牌位塑像、世系圖表等,一個家族的歷史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近距離接觸這些村落,古巷、古祠不經意間流露出的點滴,無不顯示先人文化傳承,觸摸到仿佛已經消失的某些傳統(tǒng)。祖先的種種跡印,在后世子孫不經意間甚至不知就里的生存和生活狀態(tài)中時隱時現。 (本文摘自人民日報客戶端。編輯郵箱:shguancha@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