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宗祠文化 二維碼
5837
來源:世界甯商網網址:http://nings.org 淺議宗祠文化 1、宗祠起源與發(fā)展 中國人每年都要祭祀黃陵、孔廟,這是民族文化的國粹。就民間而言,即宗族文化中的祠堂,屬民俗文化范疇,歷經千百年提煉業(yè)已約定俗成。所謂宗族文化,是以同宗同族為系統(tǒng),按血緣嫡庶親疏區(qū)分的等級制度。舊時的宗法制度,乃貴族世襲統(tǒng)治工具,有大宗小宗之名,遷與不遷之別,三、五、九族之說,等等等等,繁文累卷,也可謂博大精深。 宗祠,起源氏族解體之后,初現于漢代,至明清到達頂峰,形成完整的祠堂文化。祠堂即宗廟,由同宗親屬集團與地緣自成體系的宗族所建。最初僅限皇家貴族擁有,至明代始有庶民家廟,并由此體現宗法族權,維護本族的團結與和諧。孔子所言的“修身齊家治天下”,其中的“齊家”就是指家族管理,它與儒學禮教相得益彰。 祠堂文化的興衰,從側面反映社會政治狀況,它只在國泰民安時期才會興旺。但在歷史煙云中幾經沉浮,卻未被湮滅,今逢盛世而又復蘇,善哉!幸也! 2、祠堂的主要功能(1)宗族祭祀為主:祠堂是祖先神靈所聚之地,首先是供奉神主牌位。大殿正中設正龕,按左昭右穆設配龕。正龕中間是本支始祖或本家太祖,五世后遷配龕,始祖百世不遷。祠堂一年春秋兩祭,舊時由族長或宗子主持,祭禮、祭誦、祭呼、禮成及宴席(清明飯),都有嚴格規(guī)定。清明掃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別祭掃各房墓地。現時的祠堂祭祀,則由宗親會主席或理事長主持,儀式各有創(chuàng)新。主旨目標,是以血緣為紐帶,敦睦聯誼,收族歸宗,鞏固宗族的族權地位。(2)珍藏文物功能:國史、方志和族譜,是構成中華文化的三大支柱。宗祠所珍藏的譜牒文獻,是某一宗支的家族檔案,大多以記傳、論志、圖表等形式組成。歷代世家大族所遺存的族譜,記載勵志勉學、修身養(yǎng)性等家規(guī)家訓,具有歷史人文研究價值;而祠堂作為民間古建筑群體,也是民族建筑藝術的瑰寶,值得珍惜和研發(fā)。通常建祠伴隨修譜,譜志是家族的行事指南,形同法規(guī),具有教化、理政、信史等功能,10年一小修,30年一大修,甲子一總修,其宗旨是“弘揚祖德,繼武紹芬。”修譜經費由族產支付,或按人頭計收。發(fā)行儀式在祠堂隆重舉行,按編號分配領譜,一房一部,由房長掌譜保存?,F今修譜由族賢主持,以募捐為主自愿為原則,或由企業(yè)家贊助成事。編修以老譜為基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3)宗族議事會所:在祠堂研論本族大事,如推選族長、購置族產、調解糾紛,以及族人家庭紅白喜事、節(jié)慶文娛活動等等。擁有族產經濟的祠堂,大多設立“助學基金”,用于本族培育人才,獎勵優(yōu)秀學子,扶助困難子弟,或自辦技能培訓,旨在提高族人整個素質。(4)文化旅游功能: 鑒于國家土地資源控制嚴格,祠堂文化應與旅游產業(yè)聯姻,帶動地方經濟發(fā)展,提高綜合效益。正如創(chuàng)建“西部影城”的著名作家張賢亮所言:“文化是第二生產力”。若以安徽陵陽作為示范區(qū),既可作徽雕博物館的特色風情小鎮(zhèn),也是富貴糧倉非遺文化實驗田,更可納入九華山天臺大峽谷休閑度假區(qū)。 (5)公益活動功能:新時期所建的現代祠堂,它不僅是宗族祭祀或族人聚會之地,還兼作當地公益活動場所。譬如,借此舉辦書畫筆會,乒乓比賽、文娛演出等等,以求擴大社會效益。 3、祠堂傳承鄉(xiāng)村文明史“中國夢”的一大主題是建立和諧社會,打造高度文明。祠堂本是鄉(xiāng)村文化的載體,但被長期遺棄和丟失,村民變得愚昧落后,或酗酒聚賭,或家庭暴力,或鄰里爭斗。由于禮教觀念淡漠,使輩無長幼之分,戚無往來之禮。 彛倫不整,何以正行?祠堂建筑象征姓氏文化的燦爛,彰顯中華文明的輝煌。但因經歷“文革”浩劫,現已所剩無幾,經典遺存更是鳳毛麟角。就以安徽陵陽為例,原有謝寧曹李陳等眾多姓氏祠堂,均屬徽派精美建筑,大多未能保存至今。甯氏霞公祠,大約始建于明初,屢毀屢修,至清光緒重修,解放后用于學校、糧庫,算是逃過“文革”一劫,又幸得當地政府重視,列入省級重點文保單位,最近正在籌備再次重修。好事啊!讓祠堂文化給鄉(xiāng)村文明留下復生的根,讓傳統(tǒng)文明與生態(tài)文明融入中國夢吧!(甯詩厚論文 甯蔚華摘編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