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右軍左都督寧正墓 二維碼
5367
來源:世界i甯商網(wǎng) 【位置】寧正墓位于南京南郊,雨花臺區(qū)花神大道的西側,功德園南一座小山的南坡。墓地北距中華門約3公里,距離華為南京軟件基地圍墻的東北角不足30米。 【發(fā)掘經(jīng)過】系華為軟件基地待征綠地綠化施工時發(fā)現(xiàn),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部于2010年4 月1 日——6 月3 日發(fā)掘。 【結構】長方形豎穴墓坑,帶長甬道單室磚墓,方向190°。墓坑總長9.10、寬5.40、深6 米余,四壁加工平整,至甬道前部起券處漸漸收窄,甬道前口和墓坑壁間填塞碎磚。墓坑和盜洞內發(fā)現(xiàn)一些建筑構件和瓦當,證明墓上原有建筑;盜洞內發(fā)現(xiàn)的一些青花瓷片證明該墓早在明晚期即被盜擾。磚室分為甬道和墓室兩部分,兩者之間有拱形過道。磚室總長9.10、最寬處(壁龕)4.70、高4.00 米。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內長5.8、內寬3.36、內高3.52 米,底部無鋪地磚。墻壁直接砌建于生土之上,兩縱一橫上下錯縫平砌。平砌12 層后起券,券頂一券一伏。墓室三壁各有一個壁龕,后壁龕頂磚雕呈拱形,左右壁龕頂為磚雕火焰形。墓室中央兩兩對稱擺放6塊長方形石塊作為墊棺石。棺板被盜墓者破壞,散落整個墓室,其中一塊側擋板保存略好,長2.76、寬0.45、厚0.08 米。甬道緊靠墓室前建造,墻壁砌法同墓室,南壁直墻與東西壁錯縫砌筑,起券處平磚壘砌,高出甬道頂部。甬道內長2.90、內寬2.36、內高3.0 米。該墓用磚皆明初城墻大磚,多數(shù)有府、州、縣燒造之銘文,均為長沙府岳州、澧陵縣等地生產(chǎn),更有一塊銘文“洪武七年八月 日造”。一般墓磚尺寸長45、寬22、厚12 厘米,個別略長至50 厘米。 【出土遺物】出土文物有9 件(組),包括墓志一盒、錫筷一雙、陶罐1 只、白瓷瓶1只、銀冥幣2 種12 枚、鐵棺釘若干、油缸1 口、陶燈芯座1 只。 【墓主身份】寧正生于元至正己卯(1339),薨于明洪武廿九年(1396),《明史》有傳。出身寒微,襲養(yǎng)父韋德成職,隨朱元璋征戰(zhàn),開國時已任指揮副使。洪武改元后,數(shù)從徐達、馮勝、鄧愈等討伐北元,平定西番,又隨鄧愈、沐英等討平四川諸蠻,先后鎮(zhèn)守陜西、寧夏、四川、云南等地,開墾經(jīng)營,平定叛亂。至沐英卒,授以左都督,代鎮(zhèn)云南,洪武二十七年掛平羌將軍印。洪武二十九年薨于正寢,明太祖擢其子寧忠為前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寧正在明初披堅執(zhí)銳,開拓邊陲,頗著功績,為一代名將功臣。 【意義、價值與影響】在朱元璋起兵南征北討、開疆拓土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中,固然以徐達等優(yōu)秀軍事統(tǒng)帥居功至偉,但更不可或缺的是一些披堅執(zhí)銳,出生入死的骨干將領,而其中寧正便頗具代表性。寧正軍功顯赫,戰(zhàn)績反映了明初部分重要軍事作為。 【保護與利用】墓葬發(fā)掘結束后進行原址掩埋保護。 (文\攝影:陳大海) 圖1 寧正墓 圖2 寧正墓出土白瓷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