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清明祭系列文章(一) 二維碼
7367
來源:世界寧商網(wǎng)網(wǎng)址:http://www.nings.org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的這一首《清明》,清冷凄寒,道盡了惆悵之情。 如今的我們已經(jīng)無法想象1000多年前詩文主人公的苦悶之情,也無法猜度他最后究竟有沒有尋到杏花村,又是否得償所愿飲到美酒。 只是每到清明時節(jié),人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這首詩,或嘆“雨紛紛”、或忖“欲斷魂”。 寥寥數(shù)語,詩人便為清明時節(jié)蒙上了一層不深不淺的憂思,憂的是自己的境遇、思的是遠(yuǎn)方的家鄉(xiāng)。
“家”字,上為“宀”,可遮風(fēng)避雨,下為“豕”,可充饑果腹。雖不能保你大富大貴、顯赫于人,卻不妨礙它是每個人心中最隱秘溫暖的避風(fēng)港。 中國人對于“家”的執(zhí)念,是刻在骨子里、融進(jìn)血液里的。 在詩人筆下,家是“舉頭思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的愁,是“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嘆,亦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的哀。 《禮記·大學(xué)》:“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家”,可以是父慈子孝的一家一戶,可以是鄉(xiāng)鄰友睦的一村一鎮(zhèn),亦可以是人杰地靈的江南塞北、薪火相傳五千年的華夏大地。 家,本無大小之分。 不管是齊家的所謂小家,還是治國平天下的所謂大家。家安國定,關(guān)乎每個人,只有人人都正心修身,才能真正構(gòu)建天下咸寧的萬家和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