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姓混甯史例 二維碼
5913
來源:世界甯商網(wǎng)網(wǎng)址:http://nings.org 改姓混甯史例 1、柴姓改甯姓 柴熙讓原名柴祖訓,祖籍河北邢州,生于五代后周時(955年),為周世宗(柴榮)第五子。世宗病逝,兄柴宗訓繼位為周恭帝,封弟祖訓為“曹王”。公元960年趙匡胤篡位建宋。 宋雍熙元年(984),柴熙讓擔心宋太宗趙光義加害,從隱居地彰善里攜子少嬰南逃避禍,經(jīng)金陵逃吉州,來到廬陵彰華鎮(zhèn)(今江西永豐縣藤田鎮(zhèn))老圩村,甯姓老嫗收留他為義子。 “曹王”再婚未育,53歲去世,老圩村甯氏奉他為本村開基祖,二世少嬰生五子:伯陽、德陽、叔陽、景陽、慶陽。伯陽遷寧都縣,其后分遷撫州市、崇仁縣、宜黃縣、樂安縣、南豐縣等地。德陽徙廣東韶關、英德,至清雍正時成為旺族。景陽和慶陽分遷湖南郴州、桂陽。 叔陽留守老圩村,歷1100多年,衍10房支,人口三千,成為甯姓大村。已歷五修族譜,知七世官縣令遷樟樹市,十一世經(jīng)商外遷江浙及山西稷山等地。
(甯奉強/文) 2、鐵姓改甯姓 元代蒙古將領忙哥鐵木爾,擁兵南征,落籍湖南常德衛(wèi),數(shù)代皆顯宦。軍旅中鐵與甯成為戰(zhàn)友,后又結(jié)拜兄弟。元亡后,鐵氏選“甯”為漢姓。入明后,常德甯氏遷居衡陽、邵陽、長沙、寧鄉(xiāng),以及湖北孝昌等地,明代大興修譜,鐵與甯合修族譜,互不通婚。 (甯氏網(wǎng)文)
3、藺姓改甯姓 重慶市巴南區(qū)魚洞鎮(zhèn)《甯氏家譜》載,先祖藺本周生二子,長子仁寬鎮(zhèn)守本郡,次子仁和出仕甯邑(今河南修武),其后姓甯。藺甯實為一脈分姓,皆周文王后裔。2000年合族聯(lián)宗,認同藺甯本一家,但仍保持各自原有派歌字輩(略)。 4、索車改甯姓 甯氏網(wǎng)留言簿,2011年有甯德偉說,他們本來姓“索”,因禍滅門。當時跑出兩個孩子,被甯姓人收養(yǎng),此后無稽,欲尋祖源。另據(jù)云南甯德林提供,昆明有一散支,原本姓車,后改姓甯,爺“文”輩 ,父“自”(諧音)輩,本人“德”輩。 5、呼姓改甯姓 北宋將領呼延慶,源于鮮卑族呼延氏,本人原籍山西太原,其前世家族顯赫。因龐文太師為謀取兵權而陷害,慘遭滅族之災,逃脫的后裔改姓王,后又改姓姥姥家的甯,謂之“一呼二王三改甯”。但估計到呼延慶這一代,即已回歸祖姓,所以寧陽甯氏來源,不必將其記入族譜。 6、甯姓改俞姓 有一支俞氏為甯俞后裔。據(jù)《俞氏宗流》、《俞氏通論》等譜序載,家譜流傳最早的先祖是俞縱,婺源、五峰、仙居俞氏為其裔脈。俞縱以上,可追溯到東周衛(wèi)國大夫甯俞。 公元前546年,甯喜被衛(wèi)獻公設陷誅殺,甯俞后裔為避禍改姓俞。民國名仕俞家驥,浙江紹興人,晚年深研家族史,得出“春秋衛(wèi)國甯俞是俞氏先祖,甯、俞本一家”的結(jié)論,修成紹興《潭底俞氏家譜》。1933年成書后,一部攜北京不知所終;一部留祖宅毀于“文革”。但此后,俞氏起源五大說法中有“甯俞論”,紹興潭底家譜稱:“俞氏系衛(wèi)國甯氏分姓而來”。 (甯勇杰/文)
7、甯姓改柯姓 衛(wèi)獻公誅殺甯喜后,將其親屬驅(qū)逐衛(wèi)國,至他逃亡之地的柯澤,改甯為柯姓,以解其恨。 8、甯姓改邵姓 清代,原籍湖北黃陂甯氏,有任朝廷重職者,與邵姓結(jié)拜兄弟,后因奸臣所害,株連九族,被義兄邵氏所救,發(fā)配四川甘孜阿壩。為報邵氏救命之恩,從此甯家所生長子姓邵。 9、甯姓改張姓 河南扶溝縣曹里鄉(xiāng)《甯氏族譜》載,先祖于明初從山西洪洞移民而來,生二子,為避兵役,令次子從張姓。雖分為二姓,但祖宗同甯,昭穆有序,惟族譜之修在于甯張。 10、其他亂象例 (1)寧甯混姓:1950年代實行簡化字,將滿寕漢甯”同化為“寧”,寕甯混淆至今。 (2)網(wǎng)名藝名:四川電視臺女主持,藝名寧遠;央視體育臺劉馨,改從母姓叫寧辛;編劇導演陳萬寧,網(wǎng)名寧財神。等等。 (3)少數(shù)民族:韃靼人朵列圖、元樞密院知院(官署官名),明洪武時欽賜姓寧;清初錫伯族 索姓,賜姓為寧;廣西壯族和毛南族的寧姓,可能與漢姓交叉。等等。 (甯蔚華 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