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推介創(chuàng)意產(chǎn)品熱銷產(chǎn)品購物車代理招募甯園商城歡迎頁甯園商城商品分類熱點會議活動財經(jīng)生活甯氏圖庫人才庫絲路茶館寧鋼專欄老趙說巢湖老趙說甯武甯武文化園甯家陶業(yè)尋甯記簡介尋甯記寧向東的管理學課程當代中國藝術網(wǎng)甯鐘的課程甯商人物志佳和國際2023兩會精華學術研究史海鉤沉尋根問祖譜系大觀好家風甯氏大通譜《中華甯氏大通譜》資料采集古跡探訪傳統(tǒng)文化祠堂譜牒甯商之家大會動態(tài)參展企業(yè)第一屆世界甯商大會第二屆世界甯商大會甯商大會報名第三屆世界甯商大會世界甯商大會甯商名家精彩文萃商學院大數(shù)據(jù)活動預告《天下甯商》甯商行甯商公益甯商動態(tài)天下甯商甯商新鮮看美甯商城v品牌大街中華甯氏歷史文化生態(tài)園評家事 觀點評家事 意見評家事 建議家譜咨詢尋根問祖活動咨詢商務咨詢家事曝光給理事長留言給秘書長寫信甯氏創(chuàng)業(yè)者寧商合伙私信甯氏合伙項目甯氏合伙項目討論寧商合伙公益捐款公示他山之石公益互訪互學精品項目信息港直播第四屆甯商大會2019甯商大拜年甯商大拜年寧楊鎖寧中偉VIP形象企業(yè)大街點擊入駐品牌大街最新入駐對話新賓客聚焦大街家譜祠堂甯氏文史尋根名人播遷甯商圈信息發(fā)布項目推廣生態(tài)園直播爆料社交旅游教育深度好文姓氏故事好家風祖?zhèn)?/a>詩詞楹聯(lián)資料下載政界商界科學教育文化藝術軍界人物名人館甯商企業(yè)名錄甯氏溯源甯氏世系文獻文物番衍遷徙郡望與堂號宗彥賢達甯氏大通譜要聞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河北省山西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海南省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臺灣省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藏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美國越南泰國加拿大非洲馬來西亞甯氏動態(tài)歷代名人尋根問祖尋根源流字輩宗譜名片庫文史宗祠功德留言提交我要給宗親拜年

廣西欽州俚僚酋帥寧氏家族研究

 二維碼 967

  自南朝梁武帝迄唐中宗神龍年間的兩個世紀內(nèi),廣西欽州俚僚酋帥寧氏家族與廣東高州馮氏家族一樣,都是嶺南聲威顯赫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寧氏家族以欽州為基地,在其勢力鼎盛的隋唐時期,轄區(qū)東達郁林、白州(博白縣)、西有西原(扶綏縣地)、南擁大海、北至邕州(南寧市),包括今天的玉林、博白、靈山、欽州、合浦、浦北、防城、上思、扶綏、大新、崇左等縣地。不僅如此,寧氏家族內(nèi)的一些成員曾率數(shù)千俚僚部兵跟著隋軍南征林邑(越南南部),北伐高麗(朝鮮),可見其實力頗受當時的中央王朝重視。寧氏家族長治桂南地區(qū),在傳播先進的漢文化以及開拓廣西南部沿海地區(qū)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歷史貢獻。故研究寧氏家族的興衰史,對了解古代廣西的地方史和民族史無疑是有益的。    

  寧氏家族的研究,前人曾作出了不少努力,但他們所依據(jù)的史料是零碎的,因而不能系統(tǒng)地反映出寧氏家族的全部歷史面貌。 我們認為,只有將考古材料與文獻記載緊密結合,才能比較系統(tǒng)地理出寧氏家族的歷史脈絡來。關于寧氏家族的史料,清末以來,多有發(fā)現(xiàn)。清道光六年,在今欽州縣久隆公社新明大隊石狗坪,發(fā)現(xiàn)了隋朝寧越郡欽州縣正義大夫墓志碑一方,系寧氏族人寧贙墓內(nèi)所出。碑屬石質(zhì),銘文分三十行,每行三十九字;出土時損傷十三字,(碑現(xiàn)存廣東省博物館內(nèi))。民國九年(1920年),在欽州平吉公社平心村后背山山崗又發(fā)現(xiàn)唐朝欽州刺史寧道務墓志碑一方。碑系陶質(zhì)。出土時碎為十片,后經(jīng)人修復方能斷讀拓印。銘文分三十行,每行有四十至五十個字。惜碑在一九三九年為被日本飛機炸毀,現(xiàn)僅存六分之一(存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內(nèi))。一九七七年和一九八一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考古工作隊分別在欽州久隆公社的新明大隊、草青大隊兩地發(fā)掘了七座寧氏族人的墓葬,共出土文物一百三十多件。這兩方墓碑及出土文物為我們研究寧氏家族的興衰提供了史籍闕如的實物資料。另外,在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黨曾對欽州境內(nèi)的隋唐古城址進行過勘察,積累了不少第一手資料,本節(jié)就是依據(jù)這些地下發(fā)現(xiàn)的考古資料結合文獻記載,對寧氏家族的歷史文化進行研討。

寧氏家族的祖籍及族屬    

  關于寧氏家族的始祖,史文無載。據(jù)寧贙墓志銘文載:“祖逵......梁武皇帝除定州(今廣西貴縣)刺史,總督九州軍事。陳宣武帝又陳授安州(今欽州)刺史。”如墓志所載,寧逵是我們目前所知道的寧氏家族最早的先祖,可能也是寧氏家族在欽州立腳創(chuàng)業(yè)的第一人。寧逵從什么地方來到定州任刺史而以后又轉任安州刺史呢?《新唐書?南平獠傳》說:“南平獠,東距智州(今廣西玉林),南屬渝州(今四川巴縣),西接南州(今四川綦江縣),北涪州(今四川涪陵縣)。......有寧氏者,世為南平渠帥。陳末以其帥猛力為寧越太守?!澳掀健?,史文所指地望,正如《中國地名大字典》所說:“故治在今四川巴縣東南”,位于今四川省巴縣一帶。然而上述引文的“南平獠”“東距智州”似為作者誤筆。因唐時稱名“智州”者舉國唯今廣西玉林,廣西玉林與四川巴縣中隔著湖北、湖南、貴州三省,何以唐“南平”一州竟跨數(shù)千里之遙?且唐世這些地方都設有州縣,“南平”一州不得而囊括川、鄂、湘、黔諸省之州縣。何況,文指“東距”,廣西玉林非四川巴縣之正東,南平何以得而“東距”智州,此文非誤而何?如此,則《新唐書》所說的寧氏家族原來是四川南平一地少數(shù)民族世襲酋帥,就值得懷疑了。    

  《新唐書》敘述南平獠的風俗時說:“山有毒草,沙風,蝮蛇。人樓居,梯而上,名曰干欄。婦人橫布二幅中貫其首,號曰通裙。美發(fā)髻垂后,竹筒三寸,斜穿耳,貴者飾以珠鐺。俗女多男少,婦人任役?;璺ǎ号纫载浨竽?;貧者無以嫁,則賣為婢。男子左衽露發(fā),徒跣。其王朱氏,號劍荔王。貞觀三年,遣使納款以其地隸渝州。有飛頭獠者,頭欲飛,周頸有痕如縷,妻子共守之,及夜如病頭忽亡。又有烏武獠,地多瘴毒,中者不能飲藥,故自鑿齒?!边@條史料記載比較混亂,作者方域不明,人群不分,將住在四川巴縣的“南平獠”和住在廣西的“烏武獠”混雜一處,統(tǒng)稱是居住在四川南平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顿Y治通鑒》卷五十七載:“靈帝二年(170年)冬,郁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烏滸人十余萬。胡三省注說:‘烏滸之地,在廣州之南,交州之北。賢曰:烏滸,南方夷號也?!?.....劉恂曰:‘貴州郁平縣(廣西玉林縣),漢郁林、廣郁縣也。古西甌、駱越所居也。谷永招降烏滸,開置七縣即此也’?!蓖瑫州d:“光和三年春正月,合浦、交趾烏滸蠻反,招引九真、日南民攻沒郡縣。”這些記載說明烏滸獠都是活動在廣西東南沿海地帶,而史上也從未發(fā)現(xiàn)有關烏滸獠在四川南平活動的記載,這是第一。    

  第二,寧贙墓志銘文中說寧逵最早是在定州任刺史,以后又改任安州刺史,沒有談及他或者更早的寧氏家族先祖曾在南平任職或者居住過。在那高其出身,講究閥閱的時代,這不是偶然的遺漏,而是事實上寧氏家族沒有在南平活動過?!缎绿茣?南平獠傳》說:“陳末以其帥猛力為寧越太守?!睂幵郊醇磳幵娇ぃń駨V西欽州),陳時,寧氏已在廣西欽州為官,成為當?shù)厥酪u土酋,怎又離土到四川南平去作官?《新唐書?西原獠傳》說:“西原蠻,居廣,容之南,邕桂之西,有寧氏者,相繼為豪?!卑次闹兴d寧氏家族居住地域正好是今日廣西欽州以西直至左右江流域一帶地區(qū),與寧逵、寧猛力父子刺史一職轄區(qū)正相符合。如此則可判定寧氏家族不是“世為南平渠帥”,應改為“世為烏滸獠渠帥”。《新唐書》作者誤寧氏家族世為南平渠帥可能是四川“獠”與廣西“獠”名同俗同所致。    

  關于寧氏家族的族屬問題,除《新唐書》的作者認為他們是“獠”人外,有稱他們?yōu)樵饺说?,有稱他們?yōu)橘等说?。寧氏家族并非地道的少數(shù)民族,而是高度越化了的漢人,其實?!百怠薄ⅰ扳病?、“越”名殊實同,都是“越”系土著,只是不同時代不同稱謂罷了。然據(jù)《寧贙墓志》銘文說:“公諱贙,字羚威、冀州臨淄(山東臨淄縣)人也。“《寧道務墓志》中也說:”府君諱道務,字帷清,臨淄人也。于寧氏之族,肇自 太公......克寧東土......國于齊壤,列封于寧城,祗臺德先,因而命氏?!睂広K是寧逵的孫子,寧道務是寧逵的第四代曾孫。兩人墓志銘文中皆說祖籍山東臨淄,是為漢族無疑。但是,以上墓志銘文中所說的寧氏先祖系山東冀州臨淄一事,是否真實,我們還有繼續(xù)深入討論的必要。因為歷代廣西土司酋帥中,為了提高自己的名望門第,多有拉祖配的習俗。如桂西岑姓土司就說他們的第一代始祖是岑仲淑,并說岑仲淑是浙江余姚人,中過進士,隨狄青來廣西征討儂智高,平息后留任邕州知州,據(jù)考證其實是拉祖配 ;又有韋姓的壯人,也說自己是韓信的后裔,因韓信獲罪被殺,其后人懼怕株連,避居廣西,將韓字去掉半邊,改成韋姓 。類似這種情況,還有很多。那么,寧氏家族是否也是和上述情況一樣呢?回答是否定的。我們可以從下述幾方面來證明寧氏祖籍是山東人的可能性。    

1、但凡廣西少數(shù)民族拉祖配之風,是宋時始有,盛行于明清,我們現(xiàn)在看到有關拉祖配的材料基本都是明清文人所記,而唐以前的文獻資料中還沒有有關拉祖配方面的資料?!秾広K墓志》是大業(yè)五年所制,其言可信。

2、寧氏家族所處時期,在各少數(shù)民族首領中文化水準最高,素有優(yōu)良的家學學風,歷代都有不少知識分子。像寧原悌于武后時策對,中進士第九名,并留京師修國史,這在當時是全國有數(shù)的高級知識分子。寧氏家族這樣高的漢文水平,無疑與他們來自山東文化之鄉(xiāng)有密切的聯(lián)系。  

3、從考古材料分析:寧氏家族的墓葬形式都是斜坡式磚室墓,墓室分前室后室,一般都設有甬道,墓室兩側設有壁龕,這些特點都是同時代漢族墓葬所盛行的墓葬形式。另外,出土器物中,大部分的器物特點都是同類漢人墓葬中出土的同類器物雷同,像唾壺這種漢族貴族階層日常生活中所必備之物,在寧氏族人墓葬中多有發(fā)現(xiàn)。雖然出土器物中有些器物具有很濃厚的地方色彩,但沒有發(fā)現(xiàn)具有少數(shù)民族特點的器物存在。這些情況說明寧氏族人在生前都慣行漢人的生活習俗。這或者正是他們的族籍是漢人所決定。    

以上三方面材料說明,寧贙及寧道務兩方墓志碑所載他們的祖籍系山東臨淄漢人,是值得相信的。寧氏家族先祖是怎樣從山東來到廣西的呢?史書無載,我們只能從寧贙的墓志銘文中窺知一二。寧贙墓志中說:“竊以太睪之末,分顓臾(頊)之邦。唐叔之余,為管魯之國。邵公恩室,賦棠棣之詩。辛有哀本,悲被發(fā)之異。故枝流葉徙,自結貞筠之條。宗子維城,各理封疆之邑?!睂幨舷茸嬖谏綎|時為“邵公恩室,賦棠棣之詩”,是有一定地位的貴族之家。這樣的人家為什么來到廣西蠻荒之地呢?“悲被發(fā)之異,故枝流葉徙”,一個悲字就足以證明他們來到“被發(fā)紋身”的少數(shù)民族之鄉(xiāng),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因為某種政治的原因。《讀史方輿記要?濟南府》:“青州之域,春秋戰(zhàn)國并屬齊,秦屬齊郡……劉宋兼置冀州,后魏改為齊州?!睂広K碑文中說其“冀州臨淄人”。我們知道:冀州原來是劉宋設置的州,后被北魏吞并,改為齊州,而原屬劉宋時期所封的官員,便隨劉宋朝廷南下,估計寧氏家族祖先也是這個時候南下江南投靠南方小朝廷的,故有“悲被發(fā)之異”形容其亡國亡地之悲慘情況。北方許多文人武將南遷投靠南方小朝廷之后,往往被南方小朝廷分派去治理那些比較落后的邊遠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如廣東高州的馮氏家族,其先祖原是北燕皇族,后國敗,燕昭成帝馮弘奔走高麗,于宋文帝元嘉十三年(436年)派“族人馮業(yè)(即后來高州馮氏家族始祖)以三百人浮海奔宋” ,南朝劉宋朝廷派遣馮業(yè)到廣東羅州(今廣東化州)任刺史:以后馮氏與當?shù)赝林鯉涃下?lián)婚,據(jù)有高州一帶地方,成為嶺南很有影響力的地方勢力。廣西寧氏家族所轄地與廣東高州馮氏家族轄地毗鄰,一在東一在西,兩家關系密切,如寧逵的第四代孫子寧據(jù)即娶高州馮氏女作妻子,結了秦晉之好。依據(jù)這些跡象,我們完全可以推論說寧氏家族先祖亦當是在劉宋時期來到廣西的。

寧氏家族的興盛時期    

  寧氏家族勢力在嶺南的興盛時期,是寧猛力和寧長真兩代人在世之時,時間約從陳末至唐初武德年間。而寧逵在世時為寧氏家族在欽州創(chuàng)業(yè)時期,此時其勢力僅限在欽州境內(nèi)。陳末寧逵死去,其子寧猛力襲刺史職?!秾庂潉漳怪尽氛f:“父,猛力,(隋)文皇帝除使持節(jié)開府同儀同三司安州諸軍事,安州刺史、宋壽縣開國侯?!钡?,《新唐書》卻說“陳末,以其帥猛力為寧越郡太守”,與碑文略有出入?!端鍟?地理志》:“欽江,舊為宋壽郡。平陳后,郡廢。開皇十八年,改為欽江,大業(yè)初置寧越郡。”寧猛力是開皇十七年十月死的 ,其時還沒有疫寧越郡,而《新唐書》卻說他曾任寧越郡太守一職是不符合史實的。因此,寧贙和寧道務的兩方墓碑銘文中均未提及寧猛力曾任寧越郡太守一職?!缎绿茣纷魇氛邽槭裁凑f寧猛力曾任寧越郡太守呢?估計是作史者以后之郡縣概念附會到寧猛力的身上所致。    

  寧猛力是寧氏家族中最有作為的人物,南北朝時,其在嶺南政壇影響頗大。寧猛力在陳末承襲父職安州刺史之后,日籌夜思的一點就是如何拓展轄區(qū)擴大范圍。陳后主禎明年間(587--589),寧猛力派遣他的弟弟寧暄帶兵進駐合浦大廉洞一帶,開辟新縣,扼住東南沿海。當時合浦大廉洞一帶居住著俚僚人民,由于社會經(jīng)濟比較落后,尚未編戶入籍,寧暄便利用這一歷史空隙,威逼利誘,迫使他們成為屬下之民。后來陳滅隋興,隋王朝悉獲他已在合浦一帶擁兵自重,便任他為合浦太守。隋滅唐興,唐王朝亦仍任他為合浦太守,繼續(xù)掌管合浦地方軍政事務。武德初,寧暄死,子寧純襲父職。寧純和他父親一樣,繼續(xù)對少數(shù)民族做懷柔工作,以擴大勢力?!埃▽帲┘兩茡岜姡衼聿听埗疵?,辟其四境,請立為縣” 。寧暄父子在合浦大廉洞站穩(wěn)腳跟,寧猛力自己則親自率軍向欽州西部開辟新區(qū),拓展地盤,擴大勢力。    

  當時欽州以西的廣大地方尚未設有具體州縣,統(tǒng)稱“蠻地”,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區(qū),直至今日,那里仍然是壯族人民聚居地。隋唐以前,那里有黃姓、儂姓、韋姓等大族,每族都有自己的軍事首領;以酋長為主,全族人組成能攻善守的武裝部族。這種部族平時耕耘種地,若有戰(zhàn)事則人人參戰(zhàn)。顯然,寧猛力如果僅是用武力征服他們是很困難的。他對待那里的少數(shù)民族是誠心相待,說明為主?!秾広K墓志》說他“輿禮政事”,實非飾詞。由于寧猛力在少數(shù)民族中“輿禮政事”,他與各族人民的關系很快就密切起來?!缎绿茣份d:“西原蠻,居廣、容之南,邕桂之西。有寧氏者,相繼為豪。又有黃氏居黃橙洞(今廣西扶綏縣境),其隸也。”西原地方很寬,據(jù)胡三省說“西原蠻......其地西接南詔......北接道州、武崗(湖南南部),依阻峒穴,綿地數(shù)千里” 。這樣廣大地區(qū)的人都臣服于寧猛力,不聽從中央王朝的指令,這是寧猛力自己去做工作取得的,它說明寧猛力在處理民族關系問題上方法是正確的。但是寧猛力在陳末隋初時的勢力是否達到“西接南詔,北接道州、武崗”這樣寬的地域呢,尚有討論的必要。在史籍中以及寧贊、寧道務的碑文里,我們還未發(fā)現(xiàn)寧猛力的足跡曾達到以上地方的記載,就是民間傳說中,我們足遍滇桂、湘桂交界各地,也從未聽到有關的傳說。據(jù)此推論,西原蠻臣服于寧猛力時僅是指他們早期活動的地域。西原蠻早期活動的地域是以廣西扶綏縣為中心,范圍大致包括今日的上思、崇左、扶綏、龍州、天等、靖西一帶。到了唐至德年間,西原人民起義,其勢力才擴展到與南詔、道州、武崗交接的地方。其時,寧氏家族已衰落了。因此,臣服于寧猛力的西原蠻,或僅指其在欽州以西的大新縣周圍縣地。西原地區(qū)隸屬寧猛力后,寧氏家族在有隋一代就擁有西至扶綏、北接南寧、東至博白縣、南有北部灣這樣東西千余里,南北五百余里,有山、有海、有平原的廣大地域,成為嶺南舉足輕重的地方勢力。    

  盡管寧猛力擁有如此雄厚的地方勢力,但寧猛力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在維護祖國統(tǒng)一方面,他是抱著積極的態(tài)度的,在廣西各酋帥中起了帶頭的作用。但是,《隋書?令狐熙傳》卻說:“時有寧猛力者,與陳后主同時生。自言貌有貴相。在陳日已據(jù)有南海,平陳后,高祖因而撫之,即拜安州刺史。然驕倨,恃其阻險,未嘗參謁?!?/span>《隋書》作史者對寧猛力的這種評價,不甚公允。隋初寧猛力為什么“恃其險阻,未嘗參謁”呢?這里有多種政治原因。首先,隋初建國,寧猛力等嶺南酋帥因地處僻壤,對隋王朝缺乏足夠的了解,因此不能盲目崇拜;其次是隋初,凡朝廷派遣到嶺南任職的行政長官多系貪鄙之徒,當時酋帥稍有反感,動輒以兵威相壓,寧猛力自然不會俯首聽命。然而一旦朝廷派來清廉之官,以誠相待,寧猛力隨即順理臣服?!读詈鼈鳌份d:隋開皇八年(588年),隋朝廷遣派老成持重、為官清廉的令狐熙為“桂州總管十七州諸軍事”,立刻得到以寧猛力為首的酋帥們的擁護,親自跑到桂州總管府參謁令狐熙,誠心表示服從中央王朝的領導?!端鍟?何稠傳》也說,開皇末年,隋朝廷遣派何稠率軍平息桂州俚帥李光仕的反叛,寧猛力不顧身患篤疾,要求與何稠一同進京朝見隋文帝,以表示自己和隋中央朝廷決無二心。當時何稠考慮到寧猛力重病在身,不宜遠路,遂與他約定“八、九月間,可詣京師相見”。何稠于是年年初先回京師,向隋文帝匯報了寧猛力欲隨同進京師朝見之事。隋文帝對何稠不帶寧猛力一同回京師很不高興。殊不知寧猛力于是年十月病亡,隋文帝獲悉后感到痛惜,他抱怨地對何稠說:“汝前不將猛力來,今竟死矣?!焙纬砗苡邪盐盏貙λ逦牡壅f:他死了,他的兒子一定來!果然不出何稠所料,其子寧長真如言上朝,隋文帝見了非常高興地贊揚何稠說:”何稠著信蠻夷,乃至于此!”這兩件事表明寧猛力并非是頑固的鬧獨立的少數(shù)民族酋帥,而是顧大體,識大局的酋帥。    

  寧猛力在世時,在對內(nèi)方面,他政績顯著,對外方面,我們還沒有發(fā)現(xiàn)有關他帶領部兵與隋王朝軍隊正面交鋒的記載,而與周圍的酋帥也沒有發(fā)生過戰(zhàn)爭。正因為如此,轄區(qū)內(nèi)的人民得到休養(yǎng)生息,安居樂業(yè);當?shù)厝嗣褡鹬羯衩鳌K稳嗽u論他說:“猛力最有功于欽,欽人即其墓室宅社而稷之。置祭田數(shù)頃,諸寧掌之,至今尚存?!狈惨院蟊眮砉賳T到欽州任職也都很欽佩寧猛力的政績:“太守到任謁之,雨陽不時禱之輒應”。

  寧猛力死后,其子寧長真襲職。寧長真與寧猛力一樣有作為。其才干在某些方面要超過他的父親。據(jù)寧贙墓志說:“南定交址之川,北靖蒼梧之野?!彼逯脸跆?,寧長真頗受中央王朝重用,從而使他的聲名威震嶺南,在全國朝野也是個很有影響的人物。寧長真自襲父職之日起,就過著戎馬生活。先是于仁壽末年隨歡州道(越南義安)總管大將軍劍方攻打林邑(越南南部)。在惡劣不利的戰(zhàn)斗環(huán)境里,據(jù)墓志說寧長真“困獸猶斗,鋪舟新庸之江,出寇絕緣之海。賊臚千乘,公舟二十,旭旦幟交,深霄未止。公策運在標,擁以樓船五鷁,編師檄隊,得潰彼豺狼?!闭髁忠刂畱?zhàn)的獲勝而返,寧長真居于首功。    

  從林邑回來后,正值隋煬帝發(fā)動侵略高麗的戰(zhàn)爭。寧長真“又率部落數(shù)千從征遼東” 。隋煬帝分別于大業(yè)七年(611年),大業(yè)九年(613年),大業(yè)十年(614年)三度對高麗用兵。寧長真隨哪一次出征呢,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然而《資治通鑒》卷一八一卻給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大業(yè)七年,下詔討高麗……詔天下兵無問遠近俱會于涿(今北京市)。又發(fā)江淮水手一萬人,駑手三萬人,嶺南排镩三萬人(胡三省注:镩,七亂反,小 也)?!睋?jù)此,則寧長真當是在大業(yè)七年(611年)從征高麗的戰(zhàn)爭。寧長真這次率部從征高麗的情況如何,史書無載,但可以肯定,在隋煬帝心目中認為寧長真所部是一支勁旅,頗為賞識?!端鍟氛f戰(zhàn)爭之后,“煬帝詔(寧長真)為鴻臚卿,授安撫大使,遣還”。土酋蠻帥而除授此中央勛位,可見隋時寧氏家族于當時是股舉足輕重的勢力。

寧氏家族的衰落    

  寧氏家族趁中原南北之分,中央王朝無暇南顧之機,崛起于嶺南,鼎盛于寧猛力、寧長真父子二人。然而隨著嶺南經(jīng)濟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與中原交往的密切,寧氏家族作為一方的割據(jù)勢力,已日見衰落。此中征兆,已見于寧長真的交州征丘和之役;到唐初的參與反唐叛亂,則已標志著寧氏家族日沒西山,往日之炎炎赫赫一去不復返了。    

  隋末,肖銑據(jù)有嶺南,寧長真歸附于肖銑。當時隋朝舊臣,交趾郡太守丘和不肯歸附,肖銑即派遣寧長真率本部越兵從欽州灣渡海進攻丘和。這一役長真僅以身免,丘和盡俘其眾 。    

  唐初,李靖率軍進軍嶺南,平息肖銑的割據(jù)的戰(zhàn)爭,寧長真起兵配合,并占有原肖銑轄區(qū)郡地。武德四年(621年)戰(zhàn)爭結束,寧長真派子弟謁見李靖,歸順唐王朝。唐高祖委任寧長真為欽州都督,其族侄子寧純?yōu)榱荽淌?,寧道明為南越州刺史。廣西東南沿海一帶仍然囊括在寧氏家族的勢力范圍內(nèi)。這或可算是寧氏家族勢力的膨大時期。然而寧氏想維護其割據(jù)勢力,是與唐王朝的大統(tǒng)一相矛盾的。武德八年(625年),寧道明憑據(jù)南越州并聯(lián)合高州酋帥馮暄、淡殿反叛唐朝廷。寧長真和寧純也舉兵增援。武德九年,寧道明為州人所殺,寧長真也在同年死去,時年六十歲左右。《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說:“長真死,子據(jù)襲刺史。”這是誤載?!缎绿茣?地理志》明說,唐武德四年,平肖銑后,改寧越郡為欽州總管府,武德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寧長真任都督,無刺史一職?!秾幍绖漳怪尽份d“祖,長真,隋光祿大夫臚卿,皇朝欽州都督上柱國開國公”,此正與《唐書?地理志》所載相符。如果說寧據(jù)襲父職,那么也當任都督,但是在寧道務碑文中并沒有提及寧據(jù)任都督一職,甚至說寧據(jù)沒有職務。何況寧長真是在叛唐中死去的,碑文不說,即足說明《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所載之誤。    

  實際上,自寧長真死了以后,唐王朝強化了在欽州的統(tǒng)治地地位。據(jù)《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太宗貞觀元年,將欽州分置越州,不久又改屬廉州,罷欽州都督府。唐高宗調(diào)露元年(679年)以欽州舊都督府所轄之地隸屬容州。到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欽州,統(tǒng)縣五:欽江、保京、內(nèi)亭、蓮化、靈山,屬邕州都督府管轄。這時候唐王朝多從別地派官員到欽州任職,一改以往寧氏家族一統(tǒng)欽州的世襲舊規(guī),大凡寧氏家族中能勝任官職者,都調(diào)到別地任職。而且是從小官做起,并非一上任就得刺史職。像寧據(jù)子寧道務,先是任襄州臨漳縣(今廣西上思縣,當時屬小縣)令,萬歲通天(唐武后696-697年)調(diào)補龍州司馬(廣西龍州),以后屢任愛州司馬、愛州牧等職;他任職的地方都不在欽州境內(nèi)。又寧道務的長子寧岐嵐在寧道務死后也不得襲職,只是擔任像桂州始安主簿的小官,而其地也同樣不在欽州境內(nèi)。這是唐王朝限制防止寧氏家族搞地方割據(jù)的一種有力措施。盡管這樣,由于寧氏家族世據(jù)欽州地區(qū),樹大根多,仍不失為欽州一地的地方豪酋。《太平寰宇記》卷一六七記載:“貞觀十二年(638年),清平公李宏節(jié)遣欽州首領寧師宋(《舊唐書》作寧師京)尋劉方故道,行達交趾,開拓夷獠,置襄州(今上思縣)”?!杜f唐書》卷四十一亦有同樣的記載??磥硖瞥癁榱遂柟套约涸趲X南這一邊遠地區(qū)的統(tǒng)治,還利用寧氏后人。直至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以后這樣的局面才起了徹底的變化。    

  《資治通鑒》卷二百八十載:“初,韋玄貞流欽州而卒,蠻酋寧承基兄弟逼取其女,妻崔氏不與。承基等殺之及其四男:洵、浩、洞、 。上命廣州都督周仁軌將兵二萬討之。承基等亡之入海。仁軌追殺之,以其首祭崔氏墓,殺掠其部眾殆盡。上喜,加仁軌鎮(zhèn)國大將軍充五府大使。”唐中宗為什么派周仁軌來剿殺寧氏族人呢?原來韋玄貞是韋皇后的父親。“中宗欲以韋玄貞為侍中……裴炎固爭。中宗怒曰:“我以天下與韋玄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炎懼,白太后。密謀廢立。二月戍年,太后集百官傳于乾元殿……宣太后令,廢中宗為廬陵王,扶下殿。中宗曰‘我何罪?’太后曰‘汝欲以天下與韋玄貞,何無罪?’”唐中宗廢為廬陵王之后,韋玄貞一家也被武則天流放欽州。對于這位被流放的皇親國戚,寧氏家族子弟依然平日所作所為,視若平民百姓,為霸為惡,殺人妻,奪人女??梢妼幨霞易宓淖拥苷虅萜廴?,無法無天到了何種地步!此瘤不割,此惡不除,何以維護唐的大一統(tǒng)?二十四年以后,唐中宗復位,韋皇后依舊做皇后。為了替韋皇后報母仇,唐中宗指令廣州都督周仁軌率二萬軍兵來欽州剿殺寧氏族人。這件事的發(fā)生也說明,在此之前寧氏家族的武裝部兵實力仍然很雄厚,一般的地方官是奈何不了他們的,否則周仁軌怎么會動用兩萬官兵來討伐呢?這次討伐,“殺掠其部眾殆盡”,寧氏家族遭到毀滅性的捕殺,從此家道衰落,銷聲匿跡于史書。    

  寧氏家族衰落的另一個原因是原來隸屬于其統(tǒng)治的西原地區(qū),由于本身社會經(jīng)濟的進步,逐漸形成了許多強大的集團勢力,紛紛脫離了他們的羈糜?!顿Y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五載:“天寶初,黃氏強,與韋氏、周氏、儂氏相唇齒,為寇害,據(jù)十余州。又逐韋氏、周氏于江濱??h地數(shù)千里?!睆奈闹形覀儼l(fā)現(xiàn)天寶以后黃氏強大,擊敗韋氏、周氏至海濱。天寶以后西原地區(qū)壯族人民暴發(fā)了震動唐王朝的大起義。起義之初,他們攻擊的目標都是欽州地區(qū)的州縣。以后才逐漸擴大到廣西北部直至湖南南部。據(jù)史書記載:唐德宗貞元十年(749年)四月“欽州蠻黃少卿反,圍州城”。七月“黃少卿陷欽、橫(橫縣)、?。ü鹌剑①F(貴縣南)等州”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七月,“黃洞蠻破欽州千余鎮(zhèn)”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正月,“嶺南奏,黃洞蠻寇欽州,殺將吏” 。對于西原壯族人民的起義,唐王朝束手無策。此時,寧氏家族已是強弩之末,難以控制局面了。一代酋帥勢若黃昏落日,欲想東山再起,此時已不可能。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社會進步的標志。

寧氏家族興盛時期的經(jīng)濟和文化    

  自南朝歷隋至唐初,欽州一地屬寧氏家族轄區(qū),中央王朝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制度不能在這個地區(qū)推行;轄區(qū)之內(nèi),寧氏世代口含憲章,手握予奪之權,其喜怒哀樂,足關人命?!端鍟?食貨志》載:“嶺外酋帥,因生口、翡翠、明珠、犀象之饒,雄于鄉(xiāng)曲者,朝廷多因而署之,以收其利。其軍國所需雜物,隨土而出,臨時折課市收,乃無恒定法令,列州郡縣,制其任土所出,以為征賦?!边@就道出了中央王朝與寧氏家族的關系,僅是進貢方物土產(chǎn)這一層關系和名義上的臣服罷了,而其治下各州縣的政績?nèi)绾?,朝廷是不能過問的。下面,我們試探討寧氏家族統(tǒng)治欽州時期的經(jīng)濟文化情況。

1、 文化    

  寧氏家族的文化水準在嶺南各少數(shù)民族酋帥中,可以說是名列前茅,他們從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當時欽州尚未設有學校,寧氏族人都是繼承家學,一代傳一代從未間斷?!秾幍绖漳怪尽氛f寧氏族人“生子髫齔之歲,克承詩禮之風。滿門修學之英,名擅簪纓之望“,即是說明這一情況。由于其注重對青少年一代教育,歷代都出現(xiàn)了一些文化水平很高的文人?!秾庂澞怪尽吩u價寧贊的文化程度時說:“公自惠好自研,齊叔鄉(xiāng)之德,箴誡和誘,同孟明之溫;于藻進賢,常吟雅頌?!睂庂澰S其兄寧長真出征林邑,任水軍先鋒,指揮作戰(zhàn),機動靈活;編師檄隊,頗有謀略。寧長真與寧贊同輩人,為兄長。乃弟如此,乃兄自然也有一定的漢文化素養(yǎng),否則其在生之時,何以能率部南征北戰(zhàn)?寧道務也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墓志中說他“幼而穎悟,長而風清。涉獵乎六藝之場,牢籠乎百氏之苑。海內(nèi)之學,盡在公門”。寧道務曾任官至愛州牧、郁林牧、授朝議郎新州刺史(廣東新興)等職。這類管職不是世襲蔭封,而是憑自己的才干獲得的。寧道務未涉軍門,無尺寸之功,獲得這樣的職務,當是由于其有一定的漢文化水平。寧氏家族中文化水平最高的要算寧原悌。寧原悌是寧純的從孫。他自小好學,精通詩書,并以詩書禮義教其族人。武后永昌元年(689年)寧原悌去長安舉試,中進士科第九名。當時參加第試考生共一千余人,寧原悌來自僻垠蠻荒,側身于前十名,亦非易易,所以于當時便轟動了朝野。寧原悌中進士后,武則天委他為秘書省校書郎,以后任諫議大夫,唐玄宗時又委他以諫議大夫兼修國史,可見寧原悌是盛唐時國內(nèi)有數(shù)的文人之一。由于原寧悌修國史是敢于直書“皇帝諱隱事”,結果“忤旨去官”死后歸葬欽州大墓山。寧原悌對寧氏族人的影響較大,直至宋代。其后人仍代有文人學士輩出。宋紹興年間,寧原悌后人寧宗喬,天性篤淳,學問淵博,頗受當時人的敬重,紹興十八年寧宗喬舉進士第。其弟寧宗諤,在紹興二十四年也考取了進士。宋人周去非評價寧氏家族說:“諸寧今為大姓,每科舉曾有薦名者。” 周去非是宋代文人,在桂林任通判期間應欽州學官的邀請曾到欽州講學,并實地考察了欽州地區(qū)的文化,民俗情況 ,他對寧氏家族作出這樣的評語是很難得的。綜以觀之寧氏家族的文化水準非但在本地區(qū)影響大,就是在全國也有一定的地位。

2、 陶瓷制造業(yè)    

  1977年和198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分別在欽州久隆發(fā)掘了7座寧氏族人隋唐時期的墓葬。這7座墓葬中共出土了130余件隨葬品,其中青瓷器53件,陶器41件 。這些出土的陶瓷器是本地燒造還是外來?    

  迄今,欽州地區(qū)尚未發(fā)現(xiàn)有隋唐時期的陶瓷窯址遺存。不過,如憑此而斷定欽州地區(qū)在隋唐時期沒有自己的陶瓷制造業(yè),那將是錯誤的結論。我們認為,隋唐時期欽州地區(qū)確實擁有自己的陶瓷制造業(yè)。其一,欽州久隆寧氏家族M6墓出土了一件青瓷提梁壺。這件提梁壺,圓腹,平底,半環(huán)形提梁;提梁一側肩上作直口短流,流內(nèi)作箅;通體施青黃釉,胎質(zhì)灰白堅硬。壺通高21、4厘米,腹徑15厘米,底徑12、5厘米。這件提梁壺造型特殊,頗具地方色彩。在國內(nèi)其他地方還沒有發(fā)現(xiàn)過這樣型式的壺,壺當為欽州本地區(qū)陶瓷工匠設計燒造。其二,寧道務墓中出土的墓志陶碑,據(jù)欽縣縣志載:“民二十八年十一月,日寇犯欽倉猝不及移藏,搗碎六分之五,現(xiàn)存尾一角,縱橫僅一尺,有全碑六分之一。”這樣大的陶碑在國內(nèi)還是首次發(fā)現(xiàn),無疑這塊陶碑也是欽州地區(qū)的陶瓷工匠所燒造。其三,寧氏族人墓中的隨葬品以陶瓷器為主,盛行四橫系罐、青瓷碗、青瓷杯等器物。器體矮圓,施釉肥厚,釉青中泛黃,胎體有化裝土保護,以上特點都帶有南朝作風。隋唐時期嶺內(nèi)漢族陶瓷工匠燒造的陶瓷器,在造型上都趨向于瘦長,特別是罐、壺等器物肩上的橫系大都變成直豎式或者橫豎式,目的是四系與瘦長的器身相應對稱,更顯得亭亭玉立。寧氏家族隋唐墓中出土的器物都未具備這些時代風格呢?唯一的解釋是:隋唐時期,嶺北地區(qū)先進的陶瓷工匠們?yōu)檫m應社會需要,創(chuàng)造出新的器型(即隋唐瘦長型),而廣西欽州地區(qū)因交通不便,信息梗塞,對嶺北新式的型器還未能接受,依然燒造舊式的陶瓷器型(即南朝的矮胖型)。是此,寧氏家族墓葬內(nèi)出土的器物當是欽州本地所燒造。    

  出土器物,青瓷器中有碟、碗、杯、缽、瓶、罐、唾壺、提梁壺等,陶器中有罐、四系罐、缽、釜、帶蓋小盂等。這些說明,當時欽州燒制的器物主要是生活實用器,不象北方中原地區(qū)隋唐墓中常見的兵馬俑、儀仗俑、鎮(zhèn)墓獸以及其他專為墓葬上眼燒造的冥器。除燒造日常生活實用器外,欽州地區(qū)還大量燒造房屋建筑用陶。據(jù)考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欽州縣久隆隋唐欽江故城遺址,靈山縣舊州隋唐南賓縣縣治遺址,浦北縣泉水公社石桶大隊坡子坪村的越州古城址,都發(fā)現(xiàn)了隋唐時期的筒瓦、板瓦、蓮花紋瓦當、獸面紋城磚等建筑用陶。在器物制作工藝方面,工匠們已掌握了用化裝土保護胎體法(日本人稱化裝土,我國稱護胎釉,目下學術界傾向于用化裝土名稱)。由于欽州一地瓷土不純,多含有其他雜質(zhì),制胎時,胎表比較粗糙,如果這時直接施上釉,必須浪費很多釉藥,也達不到勻稱平滑的效果,工匠于是將比較純凈的瓷土研成粉末,用水調(diào)成漿狀,然后在制好的器物坯體上涂抹,直至坯體表面呈平滑勻稱,然后再施上釉藥,其效果就比不上化裝土的器物好得多。在器物裝飾手法方面,造作者已嫻熟地掌握了印花法。欽州久隆M1中出土了八件青瓷碗,這種碗的里心飾有薔薇花等印紋。印紋圖案系由多次加印組合而成,故有飾紋重迭現(xiàn)象。這種印花法操作過程大致是這樣:先是將蘑菇形的印模制好,涼干,然后在印模上雕刻薔薇花圖案,再入窯加溫,使其堅硬。凡初做好的碗坯,未待干燥,即可用印模按印下去,圖案就這樣顯現(xiàn)出來。    

  總觀欽州地區(qū)在隋唐時燒造的陶瓷器,造型合理,施釉勻稱,火候也掌握得好,說明這里的陶瓷制造業(yè)已經(jīng)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

3、 造船業(yè)    

  《隋書》卷五十六載:“時有寧猛力者……在陳日已據(jù)有南海?!边@里所說的南海,實指北部灣海域。臨水使舟,地理環(huán)境為寧氏家族發(fā)展造船業(yè)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此時欽州沿海的越民除制造采珠捕魚等生產(chǎn)用船外,更主要的是為寧氏家族的水軍制造了大量的軍艦。隋大業(yè)元年,寧贊率本部水軍隨劉方渡海攻打林邑;又隋末,寧長真率本部越兵攻打丘和于交趾。兩次戰(zhàn)爭都需要船艦把兵員運送過海。如果沒有相當數(shù)量的船艦,欲把數(shù)千兵員以及軍需運到大海彼岸那是不可能的。令人深思的是,隋大業(yè)元年攻打林邑國,劉方身為主帥,為何派寧長真等人從陸路進軍,而自率水軍從海上進軍呢?這說明寧氏家族的水軍所乘的船艦在海中比較安全,否則身為主帥且是不習水戰(zhàn)的北方籍劉方,決不會輕易冒險乘船出海的。寧贊是水軍先鋒,他乘的船畫有五只鷁鳥,是為樓船。這種樓船上面能載人和馬匹,船在海中航行,像是赤色雀鳥掠波而進。據(jù)《寧贊墓志》說:在新庸江一戰(zhàn)中,寧贊只有二十艘船,而林邑船艦上千。實際上寧越兵不止二十艘船。因為這二十艘船都是畫有五鷁的樓船,是有身份的貴族才能乘坐?!斗窖浴罚骸苞^,鳥名。今江東貴人船前作青雀,是其像也。”《淮南子?本經(jīng)》:“龍舟鷁首,浮吹以娛?!睋?jù)此推論,畫有鷁鳥的二十艘船當是寧越水軍的指揮船。其它將士乘的船當然要更多一些,否則怎能“偏師檄隊”,擊潰林邑國上千的水軍部隊呢?欽州一地所造的船到底有多大?有人站在欽州海岸描述這里的船只時說:“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槍(舵)長數(shù)丈,一舟數(shù)百人,中積一年糧,圈豕釀酒其中?!?據(jù)此或可知寧氏越兵船艦之一斑。    

  制造這樣大的船只,必須要有好的木料。欽州海山出產(chǎn)一種奇特的木材,叫烏婪木,山樹長五丈多,紋理縝密,用來做大船上的舵“極天下之妙也”。 大凡在海上航船,舵上至關重要,幾十人的生命系于一舵。別地產(chǎn)的木材用來做舵,長不過三丈,若遇大風惡浪,往往折斷。而用欽州海山產(chǎn)的烏婪木做舵,“雖有惡風怒濤,截然不動” 。由于欽州與嶺北距地遙遠,且交通不便,造船所需用的鐵釘、桐油之類物品非常缺少,當?shù)氐脑齑そ硞儏s能找出其他天然草木作代用品。造船時,船匠們將制好的船板鉆孔,然后從山中找來藤蔓系束其間,這樣板與板的隙縫很大,造好的船還能下水。他們又找來海中生長的一種名叫茜草的水草,曬干后,窒塞進隙縫中。曬干的茜草,遇海水后,迅速漲開,船就不漏水了。正是這些能工巧匠們的智慧,使寧氏家族的水軍獲得了良好的船只裝備。但反過來說,也正是寧氏家族注重發(fā)展水軍,欽州地區(qū)的造船業(yè)才能達到如此高的水平。

4、 銅鼓    

  銅鼓是我國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具有代表的一件歷史文物。目前我國各地文物博物館單位收藏的銅鼓已有一千三百六十余件,其中廣西占五百余件。據(jù)研究認為:廣西欽州地區(qū)靈山縣出土的銅鼓具有地方特點。目前國內(nèi)學術界已傾向于將靈山出土的銅鼓作為南朝至唐開元年間的標準器,定名為靈山式。靈山式銅鼓的特點為:鼓面邊沿伸于頸外較少,沒有垂檐。胸腰際附帶狀形扁耳。紋飾非常精美。鼓面環(huán)行六只三足蛙;有的為六只累蹲三足蛙;有的三只累蹲蛙;三只單蛙相間。鼓面三弦分暈,但是也有不少二弦暈,暈距很密。鼓面鼓身各有三道較寬的主暈:是為騎獸紋、鳥紋、鳥形紋、螳螂形紋等。主暈外又有四出錢紋、蟲紋、席紋、四瓣花紋,邊沿飾以蟬紋。到目前為止,靈山式銅鼓已有72件散藏在全國各地。據(jù)1980年調(diào)查統(tǒng)計:北京5具,上海4具,江蘇2具,湖北1具,湖南3具,廣東15具,廣西41具,四川1具。這些數(shù)據(jù)指的是收藏于國家文物單位的數(shù)據(jù),實際上在欽州、靈山、合浦等縣群眾手中仍藏有不少靈山型銅鼓。筆者曾于1982年在靈山縣作了兩個月的實地調(diào)查,又在群眾手中征集到六面靈山式銅鼓,據(jù)說尚有四面已出土的銅鼓被群眾秘藏家中,尚未上交國家文物部門。    

  關于銅鼓的制造和使用問題,史學家都認為是俚僚人民所造?!端鍟?地理志》:“自嶺以南二十余郡......并鑄銅為大鼓。初成,懸于庭中,置酒以招同類。來者有豪富子女,則以金銀為大釵,執(zhí)以叩鼓。竟,乃留遺主人,名為 銅鼓釵。俗好相殺,多構仇怨。欲相攻則鳴此鼓,到者如云。有鼓者號為都老,群情推服?!?南朝至隋唐時期,欽州一地是俚僚人民聚居地。史書多稱寧氏家族為俚僚酋帥。靈山式銅鼓出土地點均在俚僚人民居住地域內(nèi),鼓當是該地區(qū)俚僚所造。然而非常巧合的是,靈山式銅鼓最早制造年代是南朝,其消亡時間是在唐朝年間 ,正好與寧氏家族在欽州一地的興衰史相互一致。    

  靈山式銅鼓為什么伴著寧氏家族的興衰而興衰呢?我們認為,這與寧氏家族入鄉(xiāng)隨俗、崇尚當?shù)刭盗琶褡宓娘L俗習慣有著很大的關系。銅鼓在俚僚人民中間是一種權力與財富的象征:“俚僚鑄銅為鼓,鼓唯高大為貴,面闊丈余” 。寧氏家族世為俚僚酋首,其興盛時期的寧猛力、寧長真曾率領數(shù)千俚僚部兵南征北戰(zhàn),如果不“鳴此鼓以集眾”,必然違反俚僚人民的意志,“到者如云”是不可能的。銅鼓既是寧氏家族統(tǒng)治俚僚人民的權威之物,那么寧氏家族提倡鑄造銅鼓就是意料中的事了。這就是靈山式銅鼓興于南朝,盛于隋至唐初的緣故。至于說,靈山式銅鼓隨著寧氏家族的衰落而衰落的問題,道理很簡單。唐中宗神龍二年,廣州都督周仁軌率二萬人來欽州把寧氏家族剿滅殆盡,唐皇朝強化了對欽州的統(tǒng)治地位,再不允許寧氏家族擁有自己的武裝部兵,寧氏族人流散于民間,失去了世襲欽州豪酋的地位。這樣原來作為酋帥權威地位象征的銅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逐漸走向衰落。

5、煮鹽與采珠業(yè)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零四在評論合浦地勢時說:“府南濱大海,西距交趾,固兩粵之藩籬,控蠻獠之襟要。珠官之富,鹽池之饒,雄于南服?!蔽闹械摹爸楣佟?、“鹽池”,畫龍點睛地道出了合浦一地的經(jīng)濟命脈。廣西內(nèi)地沒有鹽井,食鹽全靠海鹽?!皬V右漕計在鹽而已,鹽場濱海以舟運于廉州石康倉,客販西鹽者,自廉州陸運郁林州,而后可以舟運” 。據(jù)統(tǒng)計,廣西一地每年需用食鹽量:“靜江(桂林)歲額八千、融(融安融水)二千七百籮、宜(宜山)四千三百九、邕(南寧)七千五百、賓(賓陽)二千五百、柳(柳州)三千五百有奇、象(象州)三千、橫(橫縣)二千七百、貴(貴縣)三千一百有奇、郁林(玉林市)三千、昭(昭平縣)三千九百、賀(賀縣)五千、梧州二千、藤(藤縣)二千五百、?。ü鹌剑┤А⑷荩ㄈ菘h)三千,凡八千二百籮?!?八千二百籮的食鹽全部由合浦沿海鹽場供應。合浦煮海為鹽,歷史悠久。據(jù)《南齊書?州郡志》載,南朝齊時,越州設有鹽田郡,可見當時在這里從事煮海為鹽的鹽民必定很多,因而特設鹽田一郡來加強管理,征收稅賦。鹽田郡在合浦的什么地方呢?《清一統(tǒng)志》載:”石康廢縣:常樂州元(原)領石康、博電、零綠、鹽場四縣四縣,開寶五年廢州,并博電、零綠、鹽場三縣為一縣?!蹦淆R時的鹽田郡當是南漢時的常樂州鹽場縣,宋時的石康侖所在地。隋唐時寧宣合浦太守,這里的鹽田生產(chǎn)都歸寧氏家族管理,鹽田賦稅一任他們征收。    

  合浦的采珠業(yè),歷史也很悠久,其上限可追溯至漢以前?!肚逡唤y(tǒng)志》載:“孟嘗,會稽上虞人,(東漢)順帝時,歷官合浦太守??ど佼a(chǎn)谷,民以采珠為活。先是采宰貪穢,珠逐漸徙于交趾郡界,民無所資。嘗至,求民利病,痛革前敝,未逾歲而珠復還。百姓復業(yè),商賈流通,稱為神明?!比龂鴷r合浦設有珠池郡,唐時設有珠池縣。這些郡縣的設立都足以證明合浦一地,歷代的采珠業(yè)相當繁榮?!缎绿茣罚骸拔涞铝?,(寧)長真獻大珠,昆州刺史沈遜、融州刺史歐陽世普、象州刺史秦元覽亦獻筒布。高祖以道遠勞人,皆不受?!睂庨L真把大珠作為地方特產(chǎn)朝貢唐朝廷,他們平時必然驅(qū)趕珠民入海采珠,積累財富,獻寶邀寵。而這也從另一方面刺激了欽州地區(qū)采珠業(yè)的發(fā)展。

6、城市建設    

  城市建設情況,標志著一個地方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貿(mào)易的水準。寧氏家族在欽州統(tǒng)治的鼎盛時期,由于人力、財力相對充足,促使他們建造了許多城鎮(zhèn)。這些城鎮(zhèn)的建造,對于寧氏家族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說明隋唐時期廣西東南部沿海地區(qū)的經(jīng)濟貿(mào)易相當繁榮?,F(xiàn)將歷年在欽州地區(qū)考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的隋唐城址情況逐一介紹如下:① 隋唐欽江故城在欽州縣城東北五十里的久隆公社大隊上東壩生產(chǎn)隊東北。1963年和1976年,廣西文物隊和廣東省考古隊曾兩度考察該遺城城址。城址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80米。開有東、西、南、北四城門。南門最寬,是為正門。由是觀之,城是坐北朝南。城墻用紅色土夯筑而成,極堅實?,F(xiàn)在所看到的殘存城墻,高出地面5—10米,墻底部厚8米,墻頂厚3—4米。城址四周護城池尚依稀能辨認出來。該城址現(xiàn)已全部辟為水田。城址四野平坦,土質(zhì)松軟肥沃,水源比較豐富。城址內(nèi)出土遺物:板瓦、筒瓦、蓮花紋瓦當,繩紋紅磚、菱紋紅磚、青瓷碗片、玉璧形碗足、青瓷罐等。    

  《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四載:“欽江廢縣,州東北百三十里(實際上只有五十里),劉宋時宋壽郡治也。齊梁因之,隋廢郡為宋壽縣。開皇十八年改曰欽江縣,為欽州治。唐因之,宋開寶元年五年省入靈山縣?!本寐〕侵匪幍牡乩砦恢门c文載大致相符,僅在里程上略有出,這恐怕是顧祖禹沒有到實地調(diào)查,轉抄前人之文而誤。據(jù)此,劉宋時這里就是宋壽郡郡治,但從考古發(fā)現(xiàn)的器物來看,其年代多系隋唐時器物。估計該城在劉宋時規(guī)模較小,隋時將城擴建,而將劉宋時的城址埋在地下,因此我們在地表很難撿到南朝劉宋時期的遺物。寧猛力曾任宋壽縣開國侯,此城當系寧猛力在世時擴建。關于欽江故城的位置問題,《明一統(tǒng)志》卻另有看法:“欽江故城,隋置,在州東三十里,隋唐時州此?!薄睹饕唤y(tǒng)志》所言的欽江故城所在位置,前人已提出懷疑?!蹲x史方輿紀要》說:“(明)一統(tǒng)志,今州東三十里有欽州故城即隋唐時州治,恐誤?!睋?jù)考古調(diào)查,在欽州東澡三十里地沒有發(fā)現(xiàn)古城址。唯在欽州東北五十里處有久隆古城址。久隆城址位于欽江江濱,其周圍又都是寧氏族人墓,這里是隋唐時欽江幫城無疑?!睹饕唤y(tǒng)志》之說,估計是修志者在地理位置上的錯誤。② 靈山縣舊州古城城址位于靈山縣舊州公社駐地西南部約300米,北靠山崗,東南臨舊州河。城址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150米,四周土墻均有殘留。城墻殘高2—3米,厚約2米,系用黃色泥土夯筑。北門尚殘存,其余城門已全部毀壞。1962年廣東省考古隊在舊州城址考察時,在城址內(nèi)撿到的遺物有筒瓦、板瓦、陶罐口沿殘件。依據(jù)這些遺物,廣東省考古隊將舊州城定為隋唐欽江故城,這是錯誤的。歷史上舊州城址曾作過欽州州治?!鹅`山縣志》載:“欽州舊址在縣西八十里下東鄉(xiāng),今立市名舊州圩,唐自欽江徙州治于此,至宋又自此徙州治于安遠?!?《欽縣志》:“欽州故城,在城東北五十里,地名高沙,土城。隋開皇時,遷于舊州,宋天圣間遷于近海白沙之東即今治。舊州故址尚存。按舊州現(xiàn)為靈山屬?!?以上兩志所言各異。到底誰說為對呢?我們認為兩說皆誤。    

   《宋史?地理志》“欽州,寧越郡軍事,開寶五年(972年)廢遵化、欽江、內(nèi)亭三縣。天圣元年(1023年)徙州治南賓砦。”《讀史方輿紀要》:“南賓廢縣:縣西八十里,隋置南賓縣治此,唐改為靈山縣。宋志:欽州,天州天圣元年徙治南賓砦。蓋尚取故縣為名也。治平三年(1066年)又徙今治。”《欽縣縣志》:“按南賓砦即靈山舊州圩。徐的因地卑氣郁,遷來未久,即有再遷安遠之議?!庇纱丝芍?,宋天圣元年欽州州治從欽江縣(即久隆欽江故城)遷到靈山縣的舊州圩。地方換了但縣名沒有換,仍然叫欽江縣。后來作志者不慎審,皆誤舊州即隋唐時欽州州治所在。據(jù)此可以推測,現(xiàn)在的舊州土城城址當是隋唐時寧越郡南賓縣縣治。廣東省考古隊認為土城之外尚有外城,很可能是宋天圣元年徙欽州州治于此時所建。③ 越州古城在浦北縣泉水公社坡子坪大隊部前,北距縣城約65公里,西距公社約12公里。古城南瀕南流江,依山勢構成,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地勢極為險要,可扼今浦北、合浦、博白三縣交界一帶。古城分內(nèi)城和外城。外城南墻長360米,西墻長280米。北墻、東墻依山勢構筑,不平直。整個外城面積約為250畝,包括四個小山包在內(nèi)。在城內(nèi)的東北面有三個山包,呈品字形。內(nèi)城構筑在西部的一個山包上。內(nèi)城呈長方形:南北寬約為130米,東西長約為160米。在外城四周 均有護城池,現(xiàn)已辟為水田。1962年,廣東省考古隊曾試掘過此城,依據(jù)出土遺物為據(jù),將此城定為隋城?!肚逡唤y(tǒng)志》云“越州故城在合浦縣東北”;《廣東通志》云“越州故城在縣東北八十里”。坡子坪古城址所處的位置與史書所載大致相符?!赌淆R書?州郡志》載:“越州,鎮(zhèn)臨漳郡,本合浦北地也。……宋泰始中,兩江都護陳伯紹獵北地,見二青牛驚入草,使人逐之不得,乃志其處,云此地當有奇樣,啟立為越州……元徽二年(474年)以伯紹為刺史,始立州鎮(zhèn),穿山為城門,威服俚僚。”坡子坪古城東門為穿山而成,與文載吻合;另外當?shù)厝罕姸挤Q坡子坪古城址為青牛城,與文載“見二青牛驚入草”之說天然偶合,足證坡子坪是為越州古城無疑。越州古城始建于南朝劉齊元徽二年,但一直沿用至唐代。1978年,廣西文物隊曾深入勘察,在城址內(nèi)發(fā)現(xiàn)了殘鐵刀、方格紋印紋陶等隋唐以前的遺物,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隋唐時期的陶瓷器以及瓦當、城磚。另外,在城內(nèi)遺址中還發(fā)現(xiàn)了一件唐朝乾元年間的銅鐘。這說明越州古城在隋唐時期曾經(jīng)過多次修建。浦北一地在隋唐時是寧氏家族轄地,寧道明據(jù)南越州反即是此地。城址的修造與他們有很大關系。④ 浦北縣舊州古城      

  舊州古城南依南流江,位于浦北縣泉水公社舊州大隊,北距公社約為1公里。因破壞比較嚴重,無法從地表丈量城址的尺寸,但從整個地勢觀察,該城址當分成內(nèi)城和外城?!蹲x史方輿紀要》:“廉州故城:在府東北七十五里蓬萊鄉(xiāng)。唐時州治此?!薄稄V東通志》云:“今名舊州村?!?978年廣西文物隊曾勘察此城址,在城址內(nèi)發(fā)現(xiàn)遺物有:筒瓦、布紋板瓦、蓮花紋瓦當、玉璧形碗足、青黃釉陶片等。其年代屬唐??脊耪{(diào)查資料與志書記載相符。舊州當是唐時廉州州治所在?!缎绿茣肪矶俣骸案咦媸陂L真欽州都督。寧宣亦便請降,未報而卒,以其子純?yōu)榱荽淌?。”考古調(diào)查資料中未發(fā)現(xiàn)唐以前的遺物,此城的建造當始于寧氏族人寧純。

五、寧氏家族的歷史作用    

  寧氏家族統(tǒng)治廣西欽州地區(qū),始于南朝,盛于隋朝,衰滅于唐朝。其歷史作用可從兩方面考察。第一,維護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起了穩(wěn)定祖南部邊疆局勢的作用。第二,開發(fā)邊疆落后地區(qū),傳播先進文化。

  寧氏家族在廣西欽州統(tǒng)治時期,經(jīng)過兩次封建王朝的動亂變更,即陳滅隋興,隋滅唐興。每次新皇朝的建立,寧氏家族都幫助新皇朝做了不少的統(tǒng)一工作。    

隋建國初期,百廢待興,特別是嶺南一地。自晉至隋,中間歷三百余年的社會動亂,嶺南都保持獨立的割據(jù)狀態(tài),與中原王朝無直接的來往。隋王朝建國后,如何統(tǒng)治嶺南各大小獨立王國,實在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這時候出現(xiàn)了這樣的現(xiàn)象:大凡隋朝廷派遣到廣西一地大小獨立王國任職的官吏,委任狀下了,而官員無法上赴任履職,造成了“州縣生梗,長吏多不得之官,寄政于總管府”。    

  隋文帝曾一度派兵鎮(zhèn)壓,但是只能產(chǎn)生暫時的效果;一旦大兵撤走,這些大小獨立王國的酋帥們又我行我素,拒不朝貢,不接受隋王朝的詔令。再次用兵征伐嗎,千里征途,消耗人力財力無數(shù),對一個新興的王朝來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如果撒手不管,任這些王國鬧獨立,又不能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這些事實長期以來作為心病壓在隋文帝心頭,于是迫使他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然而,隋初廣西各路酋帥,自霸一方,或保境自守,或公開抗拒中央王朝的統(tǒng)治,此時如無一權威人物是很難把他們統(tǒng)一起來。寧猛力正是隋文帝相中了的權威人物。他識大體、顧大局,且擁有雄厚的財力、人力,又是祖輩居住在廣西的世襲酋帥,在廣西各族人民中威信很高,只要寧猛力表示臣服隋王朝,就可以帶動其他大小酋帥一同歸順隋王朝的領導,隋王朝就可以不費一刀一兵而使廣西政局穩(wěn)定下來。開皇末年,何稠帶兵平息了桂州俚帥李光佛的叛亂,班師回朝后,何稠對隋文帝匯報說,寧猛力欲隨同進京詣見,但沒有帶他同行回京師,隋文帝聽了很不高興,后來又聽說寧猛力死了,隋文帝非常抱怨何稠說:你為什么不帶他來?現(xiàn)在他竟死了!話中大有失之交臂,無限懊惱之情。結果寧長真受寧猛力囑托進京詣見了隋文帝,隋文帝很高興,贊揚何稠“著信蠻夷”。可見隋文帝時時刻刻在惦記著寧猛力。為什么隋文帝這樣寄重寧猛力呢?主要是希望寧猛力能起到安定廣西局勢的帶頭作用。遺撼的是,寧猛力沒有來得及見到隋文帝而身先死去。但是他臨終前囑咐兒子寧長真說:“我與大使為約,不可換信于國士。汝葬我訖,即宜上路?!边@些肺腑之言,足見寧猛力為維護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頗具誠心。后來寧長真如言進京,一脈承寧猛力的意志。我們從史籍記載中發(fā)現(xiàn):自開皇末年,寧長真帶頭臣服隋王朝后,就再也沒有發(fā)現(xiàn)隋王朝對廣西用兵的記載。恰恰相反的是,寧長真率本部精兵協(xié)助隋王朝南征南邑,北伐高麗,這隋王朝立下了功勛。隋滅唐興,在唐王朝統(tǒng)一廣西的戰(zhàn)爭中,寧長真起的作用也很大。李靖率領唐兵從北而南攻打肖銑,寧長真卻在南部起兵攻打肖銑的州縣,雖然我們不知道當時寧長真是否與李靖有過聯(lián)系,但寧長真的行動實際上產(chǎn)生了與唐兵遙相呼應的效果?!缎绿茣罚骸拔涞鲁酰▽庨L真)以寧越、郁林之地降,自是交、愛數(shù)州始通?!边@一段文字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唐初寧長真已擁有寧越、郁林郡等地,這些地區(qū)都是通往交、愛數(shù)州必經(jīng)之地。如果寧長真據(jù)地頑抗,那么唐王朝欲納交、愛數(shù)州入版圖內(nèi)就很困難。但是寧長真沒有與唐兵對抗,而是以實際行動支持唐王朝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在寧長真的支持下,以上州郡很快就平定下來,使唐王朝省去許多兵力、財力。無人、財耗而能維護唐朝在嶺南的大統(tǒng)一局面,寧氏豈無其力?      

  南朝至隋唐時期,寧氏家族轄地內(nèi)部都是俚僚等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經(jīng)濟文化都比較落后,特別是西原地區(qū)和合浦大廉洞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絕大部分人還過著比較原始的氏族生活。國子祭酒韓愈在談到西原地區(qū)人民的社會情況時說:“臣去年貶嶺外,熟知黃家賊事。其賊無城郭可居,依山傍險,自稱洞主。尋常亦各營生,急則屯聚相保?!?合浦大廉洞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社會情況也和西原地區(qū)差不多。據(jù)《南齊書?州郡志》說:“越州鎮(zhèn)臨漳郡,本合浦北地。夷獠叢居,隱伏巖障,寇盜不賓,略無編戶?!庇捎谝陨系貐^(qū),地處邊遠,比較先進的漢文化很難直接影響到其中腹部,長期以來其內(nèi)部社會發(fā)展很緩慢。陳末隋初寧猛力親自去西原地區(qū)作說服開拓工作,又派他的弟弟寧暄到合浦大廉洞一帶地區(qū)工作。結果合浦大廉洞一帶的俚僚人民紛紛從深山里出來,報籍編戶,于是這里增設了大廉、蔡龍兩個新縣。欽州以西的西原地區(qū),盡管經(jīng)過寧猛力的努力,許多俚僚人民仍然未愿意編籍入戶,因此還不能增置新縣。直至貞觀十二年“清平公李弦節(jié),遣欽州首領寧師京尋劉方故道,行達交趾,開拓夷獠,置襄州” 。襄州在今上思縣境,唐貞觀時“領縣四:臨江、鵠山、宏波零遠,與州同置”。 寧氏族人為祖國新開拓了許多州縣,向這些地區(qū)的人民傳播先進的漢文化,使這些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在經(jīng)濟文化上,縮短了與漢族的距離,無疑是寧氏家族的一大功績。    

  另外,寧長真在世時,參加了兩次大的戰(zhàn)爭,一次是南征林邑,一次是北打高麗。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言之,這兩次戰(zhàn)爭都是侵略戰(zhàn)爭,非正義的戰(zhàn)爭;但是我們不能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去要求古人。就當時的歷史背景而言,寧長真參加的這些戰(zhàn)爭,其動機是抱著忠君的思想,戰(zhàn)爭盡管不是正義的,但是也有其積極意義的因素包含其間。每次戰(zhàn)爭,寧長真都是率本部俚僚兵去。這數(shù)千部兵,來自本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子弟。他們走出去以后,與廣大的漢人民、漢族將士接觸,所見所聞,就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戰(zhàn)爭結束以后,他們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勞動生產(chǎn),在改變家鄉(xiāng)的落后面貌中,作用之大,可想而知。就這點而言,寧長真要比那些閉境鎖國,拒先進的漢文化于門外,死抱狹隘的地方民族主義不放的酋帥的作用要大得多。(原載《廣西環(huán)北部灣文化研究》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文章分類: 寧氏文史史海鉤沉
分享到:
會員登錄
登錄
我的資料
我的收藏
購物車
0
留言
回到頂部